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劉筱薇表示,蕁麻疹雖是常見的皮膚病,但也不可輕忽。(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影)
劉筱薇表示,蕁麻疹雖是常見的皮膚病,但也不可輕忽。(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影)

蕁麻疹是現代常見的皮膚疾病,中醫典籍裏也記載甚多,如「癮疹」、「風疹塊」等。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表示,蕁麻疹雖是常見的皮膚病,但也不可輕忽,若是發生於喉嚨處,病人可能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的症狀,嚴重時甚至還可能危及性命,因此劉筱薇建議,若想避免發作,烤的、炸的、辣的、甜食都要少吃,避免腸胃失調,引發皮膚搔癢的困擾。

劉筱薇在臉書粉專「澄品中醫」中發文,指出蕁麻疹最主要的外因,首為風邪,再伴隨個別體質和情緒因素,造成癢疹發作。「風者,善行而數變。」風邪致病是變化多樣而迅速的,蕁麻疹發無定時,有時出現有時隱沒,正是風邪的特質。

劉筱薇表示,蕁麻疹雖是常見的皮膚病,但也不可輕忽。蕁麻疹是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且通透性增加,有時這情況發生在較深層部位的血管時,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若發生於喉嚨,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

而蕁麻疹誘發的原因很多,又分為急性和慢性,常見的是因為特殊過敏原誘發,如特定的食物或藥物,有時甚至也找不出原因,若發作時間超過6個星期,就稱作「慢性蕁麻疹」,病情可能維持數月或數年,或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反覆發作。

劉筱薇說明,中醫治療蕁麻疹,必用解表疏風藥,以調和營衛為主,再視個人體質決定用藥方向。近年來由於民眾偏愛重口味飲食,導致脾胃多發溼熱,腸胃失調而發病的病例逐漸增多,太常吃烤、炸、辣、甜食,都可能會漸漸導致體質有所偏差,最後引發皮膚搔癢的困擾。

最後,劉筱薇說,中醫對於急性蕁麻疹的醫治,療效快速又不傷身,有時候癢疹可能再次反覆發作,必須搭配飲食和生活作息的調整,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喝對咖啡腎結石風險降3成!醫示警「2成分」要小心:不減反增
睡滿8小時沒用!女性「1睡法」死亡風險飆高78% 研究結果曝光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慘!外媒點名「1地區」超會生 2關鍵原因曝光
一票人險上當!這封email千萬別點 網址「2字結尾」100%是詐騙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超模正在洩露其秘密。

現年42歲的米蘭達·克爾(Miranda Kerr)對她的Bem -Estar的整體習慣很真誠。她甚至成為認證的健康教練,並推出了自己的皮膚護理系列Kora Organics。

她最近向《郵報》介紹了解決體內各種問題的昂貴工具 – 除了完全免費的練習外,她考慮了“最低估的美容秘密之一”。

你的大張旗鼓?紅燈。

她說:“我喜歡紅燈療法。”她補充說,她更喜歡從一個可以立即到達許多地方的輕地毯上獲取它。

“他使用附近的紅色和紅外光支持一切,從皮膚恢復到肌肉恢復和神經系統調節。這真是太神奇了,她不僅對我的皮膚造成的差異,但我對體內的感覺。”

最初的研究表明,紅光療法也可以減少炎症 – 腸炎的主要原因,這是Kerr去年開放的一種IBS形式。

她說:“這是自身免疫性的事情,他們不一定有答案的答案,這令人沮喪。” 獲得光芒她解釋說。

合作媒體-cock.adobe.com

還顯示它可以減輕炎症引起的疼痛,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和腕管綜合徵。

對於皮膚,支持者說,他們可以減少皺紋和妊娠紋,戰鬥變色和太陽損害,有助於痤瘡,甚至可以戰鬥皮膚狀況,例如濕疹和牛皮癬。

其他幾種打擊皺紋和其他衰老跡象的方法?每日SPF,除了恆星護膚的其他主要規則外。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井林的技巧和技巧值得一提。實際上,您最喜歡的事情之一不會花費您任何東西。

她說:“老實說,最被低估的美容秘密之一就是神經系統的支持。”

她繼續說:“簡單的事情,例如吠陀冥想,深呼吸或腳踩在地球上,幫助您的整個身體找到平衡。”

“當您的神經系統平靜時,它會顯示出 – 在您的皮膚,心情和精力上。這種內在和諧確實是外部光澤的基礎。”

來源連結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公報綜合美聯社、CNN報道,美國前總統拜登(圖)的發言人4日證實,82歲的拜登最近接受了皮膚癌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拜登的發言人斯卡利表示,拜登接受了「莫氏手術」,這是一種分層切除含癌細胞皮膚的手術。她並未透露拜登接受手術的具體時間。斯卡利還發布了拜登本周前往特拉華州一座教堂的視頻,拜登額頭留有明顯手術疤痕。

今年5月,拜登辦公室證實拜登被診斷患有一種侵襲性前列腺癌,並已擴散到骨骼;他已開始服用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拜登稱:「癌細胞尚未擴散至任何器官,我的骨骼強健,感覺良好。」2023年擔任總統期間,拜登曾接受胸部病灶切除手術,術後檢測確診為基底細胞癌。當時白宮醫生表示,「所有癌變組織均已成功切除」,拜登將持續接受「皮膚病學監測」。

拜登家族深受癌症困擾。拜登的長子博·拜登2015年死於腦膠質瘤,這是一種惡性腦癌。拜登的妻子吉爾·拜登在2023年接受手術,切除她左眼上方、右眼上方和胸部左側的三處皮膚病變,其中有兩處已被證實是癌性病變。

(來源:大公報A19:國際 2025/09/06)

編輯:常伯勞

關鍵詞:拜登皮膚癌疤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空服員示警,飛機上靠窗座位恐讓乘客肌膚曝露在過量紫外線中。(示意圖/Pixabay)

飛機上靠窗的位置可以避免受到走到來往人群打擾又可以觀賞窗外美景,是許多人的首選。不過,一名英國空服員示警,靠窗位置恐讓乘客曝露在過量紫外線中,長期下來面臨罹患皮膚癌風險。

「作為一名空服員,我真不敢相信我沒有早點知道這件事」。據英國媒體《TYLA》報導,空服員Aislinn Swain在抖音(TikTok)發布影片示警,搭飛機時應該比照在海灘玩耍般保護皮膚,因為在短程飛行60分鐘時坐在靠窗座位,所受的紫外線輻射含量相當於在日光浴床上躺20分鐘。她更警告,機組人員罹患皮膚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呼籲眾人搭乘飛機要塗抹防曬乳並戴著太陽眼鏡,以減少曝露在陽光下。這項消息驚呆許多人,甚至有空服員在影片留言:「我也是空服員,現在開始會擦防曬了」、「沒想過在飛機上也會曬傷」。

2015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飛行員和機組人員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大約是其他人的兩倍,但尚不清楚這是不是長期在飛機上所致。《美國皮膚癌基金會》指出,飛機窗戶可以過濾UVB 射線但無法過濾會導致皮膚癌的UVA射線。研究顯示,飛行高度的 UVA強度可比地面高出三倍。UVA就是「紫外線A」,一種波長介於320 到400 奈米的長波長紫外線,具有強大穿透力可以深入皮膚真皮層造成肌膚老化、皺紋和色斑,因此需要做好防護。建議乘客在登機前塗抹SPF 30 或更高的防曬乳,並在長途飛行期間重複補充塗抹,並穿戴防護裝備,例如穿長袖、拉下窗簾、選擇走道的位置。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柯文哲交保3時機公開!律師曝法官「關鍵考量」揭停押機率
陸國安部驚曝「陸生來台愛上大16歲間諜學姊洩情報」 他揭荒謬疑點
女學員砸20萬被羞辱!獸醫戴更基逼演「母狗自慰+騎乘」嗆:沒手淫過?
江蕙演唱會最終場超揪心!江淑娜消失10年低調現身 模樣認不出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師表示,節氣白露的日間秋燥加上早晚溫差,除了容易讓民眾出現呼吸道症狀,皮膚也容易出狀況。(示意圖/CTWANT資料照)

本周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白露」,因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天氣逐漸開始變得涼爽。中醫師表示,白露的日間秋燥加上早晚溫差,除了容易讓民眾出現呼吸道症狀,皮膚接受紫外線的曝曬也並不亞於夏日接收量,容易在此時曬黑、曬老,民眾可自製「銀花白耳露」、「清潤飲」,或按壓「曲池穴」、「太白穴」、「合谷穴」,幫助增加循環代謝功能,讓氣色更佳。

俗諺道「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是老祖宗觀察到剛步入秋天後白日天氣雖然炎熱,但到白露過後早晚溫差十分明顯,這時可隨身帶著防曬薄外套,可避免溫差而受寒著涼之外,也是白日防曬的最佳工具。博愛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何佳霖表示,在中醫理論裡秋天主金、屬肺,肺主皮毛、司呼吸,白露的日間秋燥加上早晚溫差,容易讓民眾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咽喉不適、口乾舌燥、咳嗽、鼻腔乾癢、急性鼻咽炎等症狀。

節氣白露健康須知。(圖/馬光中醫提供)

另一方面,何佳霖表示,因台灣地處亞熱帶,雖然離開處暑的日曬,但在白露日間太陽依舊炙熱,皮膚接受紫外線的曝曬並不亞於夏日接收量,秋令所致皮膚乾燥、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乾癢,若再遇上秋天陽光中穿透力強的UVA(紫外線),更容易在這個時候曬黑、曬老。有鑑於此,她也建議民眾可自製銀花白耳露、清潤飲,幫助改善乾燥肌膚,或按壓「曲池穴」、「太白穴」、「合谷穴」,幫助增加皮表的循環代謝功能,讓皮膚微血管循環增加,帶走囤積在體表的廢物,使得皮膚更加白裡透紅,氣色更佳。

一、銀花白耳露

1. 材料:乾荷葉5g、金銀花5g、綠豆半碗、白木耳1碗、薏苡仁半碗。

2. 製作方法:民眾先將乾荷葉、金銀花放入鍋中,加入600毫升的水一起煮開後,續煮3分鐘後熄火濾汁備用,再把綠豆、薏苡仁、白木耳均需泡軟後,置入1000毫升水中煮軟後,再倒入荷葉金銀花汁倒入以小火煮滾,後續依個人口味加入冰糖調味。

銀耳白花露製作方法。(圖/馬光中醫提供)

二、清潤飲

1. 材料:蓮子5至6粒、蓮子心1g、玉竹5g。

2. 製作方法:民眾先將蓮子5至6粒、玉竹5g,加入500毫升的水煮開,再把蓮子心裝入濾茶袋後,置入第1步驟茶飲內悶泡10分鐘即可飲用。

清潤飲製作方法。(圖/馬光中醫提供)

.曲池穴:兩側肘部橫紋外側的凹陷處。

曲池穴位置圖。(圖/何佳霖提供)

.太白穴: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小頭,即大拇趾關節後下方凹陷處。

.合谷穴:位於手背,拇指和食指併攏時,虎口處隆起最高點的凹陷處。

合谷穴位置圖。(圖/何佳霖提供)
節氣白露穴位按摩須知。(圖/馬光中醫提供)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胡倩婷醫師(左)和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黃昭瑜主任(右)。(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由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與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攜手舉辦的「醫美最前沿—光電雷射×針劑注射實作密集班(台中場)」,日前於該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圓滿落幕。此次活動吸引全台各地近百位醫師熱情參與,課程兼顧理論講授與臨床實作,不僅為學員提供紮實的全方位學習體驗,也再次確立了仁愛長庚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在醫美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黃昭瑜主任致詞。(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這場專業課程將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打造成醫美教育基地,師資團隊陣容堅強,除了長庚體系其他皮膚專科醫師外,該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胡倩婷、黃昭瑜、呂賴穎與江品萱醫師也共同授課,分享最新的醫美知識與寶貴的臨床實戰經驗。課程以系統化教學為核心,從基礎到進階,將「醫學」與「美容」緊密結合,為學員建立正確且安全的醫美觀念。

在上午的針劑注射課程中,黃昭瑜主任開場時便強調:「教學相長,共同維護美容醫學安全。」長庚體系皮膚專科黃耀立醫師,透過生動的理論講解與示範,深入剖析不同劑型的特性與注射策略,幫助學員強化評估與操作能力。

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醫美最前沿—光電雷射×針劑注射實作密集班台中場課程圓滿完成。(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下午的雷射課程則由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胡倩婷理事長帶領,詳細解析了光電雷射的應用理論與機型,幫助學員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隨後,學員們分組親手操作多款臨床常用設備,包含:脈衝光(IPL)、染料雷射、除毛雷射、皮秒雷射、飛梭雷射等。在胡倩婷、黃昭瑜、呂賴穎、江品萱和吳明穎醫師的一對一指導下,學員們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技術,大幅提升了治療手感與臨床判斷能力。

課程以小班制、零距離教學為特色,現場互動熱烈,學員們紛紛表示收穫豐富,學到的不只是操作技巧,更建立了臨床信心。該院醫師團隊秉持「安心醫美、先醫再美、安心美麗」的核心理念,致力於將專業與安全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

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觀傳媒打造醫美教育基地 仁愛長庚皮膚科攜手美容醫學中心 分享臨床實戰經驗 – 觀傳媒
醫美最前沿—光電雷射×針劑注射實作密集班台中場課程大合照。(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黃昭瑜醫師表示,未來中心將持續與學會合作,舉辦更多兼具專業性與臨床導向的實作課程,協助更多醫師提升臨床實力與操作技術,共同推動台灣醫美領域的進步,為民眾提供更安全、專業的醫美服務。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希望之声2025年9月2日】(作者:李文涵) 许多人在夜深人静、准备入睡时,会突然感到皮肤奇痒无比,翻来覆去睡不安稳。若这种状况只是偶尔发生,可能与环境或一时的过敏有关;但若经常出现,甚至影响睡眠,就要特别留意了。医师提醒:夜间皮肤痒,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讯。

夜晚皮肤总是痒?小心体内发出的健康警讯(photoAC)

皮肤干燥(干痒性皮肤)

随著年龄增长,皮肤的油脂分泌减少,加上空气干燥或冷气房环境,皮肤容易失去水分,导致夜晚特别容易发痒。

过敏或皮肤疾病

有些人对尘螨、床单清洁剂、甚至晚餐吃的食物会过敏,夜里就容易引发痒感。另外,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皮肤疾病,也常在夜间加重。

体内疾病信号

医学研究指出,肝脏疾病(如胆汁淤积)、肾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甚至糖尿病,都可能以「夜间皮肤痒」作为早期警讯。如果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搔痒,务必要进一步检查。

夜晚皮肤总是痒?小心体内发出的健康警讯(photoAC)
夜晚皮肤总是痒?小心体内发出的健康警讯(photoAC)

保持皮肤滋润

睡前涂抹无香料、低敏感性的保湿乳液或凡士林,帮助锁住水分。

营造清洁舒适的睡眠环境

定期清洗床单与被套,避免尘螨滋生。室内保持适度湿度(40–60%),避免过度干燥。

避免刺激性食物与衣物

睡前少吃辛辣、酒精与咖啡因,穿着棉质柔软的睡衣,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必要时就医检查

若夜间皮肤痒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黄疸、疲倦、体重变化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肝肾疾病或其他潜在病因。

夜晚皮肤总是痒?小心体内发出的健康警讯(photoAC)
夜晚皮肤总是痒?小心体内发出的健康警讯(photoAC)

夜晚皮肤痒,不只是影响睡眠品质的小问题,有时更是身体健康状况的「警讯灯」。留意身体发出的讯号,及早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才能真正守护健康,享有安稳的好眠。

责任编辑:李智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夏日防曬完全指南】皮膚科醫師破解防曬迷思!

炎炎夏日來臨,防曬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但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擦完防曬後臉部感到刺刺癢癢,甚至有燒熱感?或是擔心化學防曬成分會致癌,卻又覺得物理防曬太白太厚重?

今天《健康1+1》邀請到皮膚專科醫師陳彥達,為大家解答關於防曬的各種疑問,破解常見迷思,教你選對防曬產品,做好夏日防護!

•今日專家

陳彥達
皮膚專科醫師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 臉書粉專〈陳彥達醫師的塔塔皮膚診療室〉 https://www.facebook.com/TATACLINIC/
+ Threads〈皮膚科陳彥達醫師〉 https://www.threads.com/@chenyanda32

•時間

美東時間早上9點:9/2週二 9:00am
中港台時間晚上9點:9/2週二 9:00pm

每週二-週六鎖定直播:防疫身心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沁蓮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0期

文/畢翠絲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好發於長期陽光曝曬的部位,如臉部、鼻子周圍,特別是在年長者中最為普遍。好萊塢影星休·傑克曼因成功詮釋「金鋼狼」一角而聞名,他曾多次經歷皮膚癌復發,並勇敢與粉絲分享自己的抗癌歷程。他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傻」,要定期進行皮膚檢查並塗抹防曬乳,來降低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休·傑克曼罹患的「基底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之一。皮膚癌類型多樣,發生原因與陽光曝曬、遺傳因素及環境影響密切相關。根據不同的細胞類型,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上皮癌(扁平細胞癌)及黑色素癌。此外,乳房外柏哲德氏症、皮膚淋巴癌等類型雖然較少見,仍需關注。

皮膚癌的主要類型

➊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好發於長期陽光曝曬的部位,如臉部、鼻子周圍,特別是在年長者中最為普遍。特徵為生長緩慢與局部侵犯,最常見的結節型基底細胞癌,其惡性程度較低,極少發生轉移。外觀上通常呈現黑色或與膚色相近,具有珍珠樣光澤,邊緣稍微凸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潰瘍及血絲。

➋鱗狀上皮癌(扁平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是從皮膚鱗狀細胞長出來的皮膚癌,好發在陽光長期照射之處,如耳朵、臉部、唇和嘴部。鱗狀細胞癌較易有表面粗糙紅斑、結痂、搔癢、疼痛等症狀,是第二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如果沒有處理,少數可能會經由淋巴散播出去,轉移到其他部位。早期病變可能表現為日光角化症或波文氏病,這些原位癌如未及時治療,可能進一步發展為侵襲性的鱗狀上皮癌。

➌黑色素癌

黑色素癌是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由於高度的惡性形態,雖然盛行率低,但一直是皮膚癌當中,較為致命的惡性腫瘤。台灣近年來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每年約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

➍乳房外柏哲德氏症

常見於鼠蹊部、會陰部,臨床常為紅色濕疹樣病灶,容易被誤診為慢性濕疹且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若鼠蹊與會陰部皮膚持續紅腫、脫屑、瘙癢,糜爛等症狀,且治療效果不佳,應及早就醫檢查。此外,乳房外柏哲德氏症的患者,也可能合併其他內在器官癌症,如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

➎皮膚淋巴癌

皮膚淋巴癌如蕈狀肉芽腫等,可能呈現紅疹、斑塊,甚至突起的腫瘤等型態,皮膚可能會有搔癢、乾燥脫屑、萎縮等皮膚變化,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常被誤診為濕疹。但若病程反覆,且長期治療效果不好又惡化時,就須保持警覺。

皮膚癌的風險與辨識

李政源表示,多種因素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如紫外線傷害是基底細胞癌與鱗狀上皮癌的主要誘因;膚色較淺者因黑色素較少,較容易受紫外線傷害;家族成員曾罹患皮膚癌,風險相對較高;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可能演變成皮膚癌;過去台灣中南部飲用地下水產生砷中毒及長期輻射線接觸,均可能增加風險;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與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會增加。

要注意皮膚的顏色變化,顏色是否分布不均;形狀是否規則,邊緣是否模糊,局部腫瘤是否增厚異常脫屑;身上有沒有潰瘍或持續不癒合的傷口;皮膚上病變是快速增大,或反覆結痂流血。是否有慢性不好的濕疹,且情況反覆惡化等等狀況。

皮膚癌的治療方法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當腫瘤侵犯範圍較小時,外科手術切除通常是第一線治療,並能達到根治效果。

基底細胞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治癒率高且復發機率較低。至於鱗狀細胞癌,主要也是透過手術切除,若為早期發現的原位鱗狀細胞癌,可透過冷凍治療、局部化療藥物或光動力治療等,即可控制病情。若發現較晚,則可能需要合併局部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甚至免疫療法等治療。

黑色素瘤的治療則需依照期別調整策略。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並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術或淋巴結廓清手術。若屬中晚期,則因轉移風險較高,可能需要結合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多種方式,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多次手術仍殘留的基底細胞癌

一名中年女性患者,罹患風險較高的浸潤型基底細胞癌,過去曾進行四到五次手術。由於腫瘤浸潤極深,每次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反覆顯示殘留癌細胞,讓患者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當患者出現在李政源診間時,情緒幾乎潰堤。評估患者的病史與病理型態後,為了徹底移除癌細胞,採用廣泛性切除手術,且手術深度深達骨膜,最後終於完全清除病灶。儘管大部分基底細胞癌屬於低風險型,但部分特殊型態或較高風險的分型,仍可能導致反覆復發,甚至惡化。患者在術後應密切配合醫師,確保病灶完全清除與規則追蹤。

乳房外柏哲德氏症患者的診療延誤

一名70歲男性患者,因鼠蹊部出現異常病變,因害羞而未及時就診,導致病灶擴散。當患者出現在李政源診間,病變範圍已相當廣泛,診斷為乳房外柏哲德氏症。這類病變的治療通常需要大範圍切除,手術範圍往往需擴大2公分以上,以確保病灶完全去除。

乳房外柏哲德氏症也可能與內部惡性腫瘤相關,常見的關聯癌症包括攝護腺癌、大腸癌、乳癌及膀胱癌等。這名患者住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同時罹患攝護腺癌,醫療團隊會診進行相關治療。

這一名案例顯示,某些皮膚腫瘤可能因治療不完全或診療延誤帶來風險。患者應提高警覺,對於反覆發作、不易痊癒的皮膚病變或濕疹,務必及時就診。

李政源提醒,雖然皮膚癌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隨著醫療進步,皮膚癌的診斷與治療有許多新進展,即使末期皮膚癌患者的存活率也大幅改善。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下唇突長痣恐是癌徵兆!皮膚癌、單純長痣怎麼分? 醫授「7特徵」辨別
·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恐正暴露其中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懶人包|換季保養怎麼做?關鍵字聲量飆升,皮膚科+中醫雙視角全解析。

初秋一到,很多人就發現臉開始鬧脾氣:底妝容易卡粉,臉頰緊緊繃繃,甚至還會冒出小屑屑。明明白天還有點熱,但早晚的乾涼空氣已經在作怪,膚況一下好、一下壞。也因此,每到這個季節,網路上關於「保養」的話題總是熱度飆升。有人急著補水鎖水,有人開始討論修護敏感,還有人提醒防曬依然不能偷懶。那麼,初秋保養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肌膚穩定度過換季?

初秋保養熱度飆升 「保濕、修護、防曬」成三大關鍵

初秋時節,陽光依舊熱烈,早晚卻多了幾分涼意,加上空氣逐漸轉乾,讓膚況變得不穩定。很多人這才發現,妝開始卡粉、臉頰發緊,甚至冒出脫皮的小困擾。這段時間,保養需求幾乎是集體升溫的。《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觀察,回顧去年初秋時期(2024/9/1~2024/9/30)「保養」討論度大幅升溫,發現「保養品、保濕、肌膚、臉部、皮膚」等與基礎護膚息息相關的詞彙頻繁出現,顯示大家最在意的還是鎖水與滋潤,避免換季造成乾燥緊繃。

進一步觀察榜單細節,可以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修護」討論熱度明顯攀升,代表不少人在對付泛紅、脫皮等敏感狀況時,更積極尋找舒緩與修復的辦法;至於「防曬」在初秋依然榜上有名,提醒我們即使天氣轉涼,紫外線依舊是肌膚老化的隱形推手。另外,「專家、懶人、健康」,則反映了兩種不同的保養態度。有人會求助皮膚科醫師或美容顧問,有人則追求快速、簡化的懶人保養,想用最省時的方法維持膚況。

在《KEYPO大數據》觀察的討論熱點中,「保濕」和「肌膚」頻繁出現,顯示鎖水與滋潤正是大眾在意的核心。因此,最常見的延伸疑問就是:乳液和乳霜到底該怎麼挑,才能真正達到保濕效果?

初秋保養熱度飆升 「保濕、修護、防曬」成三大關鍵

乳液vs乳霜怎麼挑?食藥署揭保濕產品關鍵差異

在眾多討論裡,「乳液、乳霜怎麼選」始終是初秋保養的熱門疑問。食藥署指出,兩者雖然同樣具備保濕、鎖水的功能,但油脂比例與質地不同:

乳液油脂含量適中,延展性佳,適合一般或混合性膚質

乳霜油脂含量最高,滋潤度最好,特別適合乾燥的秋冬與熟齡肌膚

食藥署進一步補充,若肌膚缺油,就需要靠乳霜補充脂質;相反地,油性肌膚則建議選清爽質地,避免增加負擔。

挑對產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是「如何使用」。保養瓶罐擦得太多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換季中的肌膚雪上加霜。這時候,皮膚科醫師以下的提醒就特別值得參考。

初秋肌膚保養重「減法」 皮膚科醫師提醒少即是多

亞東醫院皮膚科蔡雅竹醫師提醒,換季時皮膚格外敏感,保養並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減法」。她強調,天然不等於最適合,重點在於成分是否單純、添加物是否越少越好。若盲目堆疊產品,反而容易讓肌膚過敏或變得不穩定。

在日常保養上,她建議清潔適度即可,一天洗臉一到兩次,不需頻繁使用強力清潔;洗面乳選擇單純、不含過多添加物的就好。至於化妝水,其實不是必須,洗臉後直接擦上乳液或乳霜,保濕效果更確實。

防曬方面,她提醒一般上班族在室內使用SPF 30就足夠,若要長時間戶外活動,再選SPF 50的產品即可。因為係數越高、質地往往越厚重,不適合每天使用,否則反而會增加肌膚負擔。

蔡雅竹強調,初秋保養要抓住三個原則:清潔適度、產品精簡、情境式防曬,如此才能真正讓膚況在換季時維持穩定。

初秋保養不只擦乳液 醫師提醒「情緒、飲食都要顧」

但別忘了,秋天的變化不只寫在臉上,心境、作息、飲食通通會牽動肌膚表現。除了臉上的瓶瓶罐罐,初秋的保養更需要身心一起調整。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劉亮吟指出,秋天是自然界「由盛轉收」的時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逐漸沉靜,如果沒有調整,就可能在換季時出現皮膚乾裂、情緒低落,甚至咳嗽等不適。她提醒,生活細節就是最好的保養:

情緒:保持心境安寧,避免長期陷入憂愁。

作息:早睡早起,夜裡避風寒,清晨舒展肺氣。

飲食:多吃梨子、芝麻、蜂蜜等潤燥食物,少碰辛辣刺激。

衣著:隨氣候逐步增減衣物,避免忽冷忽熱導致感冒。

劉亮吟強調,初秋保養應該「內外兼顧」,肌膚與身心同步調整,才能真正安穩度過換季挑戰。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