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昨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發表「在宅醫療白皮書」。(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隨著高齡化加劇、醫療人力吃緊、健保與長照資源拉扯,醫療樣貌正從「進醫院」轉為「醫療進家門」。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昨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發表「在宅醫療白皮書」,指出台灣在法制定義、支付制度與資訊整合三面向仍有缺口,呼籲儘速釐清定位、建立誘因與法規配套,才能支撐高齡社會的照護需求。
資策會所長王勁力表示,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與多重共病成常態,若仍以「送病人進醫院」為主要模式,體系終將難以負荷。行政院規劃自2026年起推動「在宅醫療科技政策」,結合AI與遠距技術延伸服務至家庭與社區,不只是服務轉型,更是科技與法制整合的重要試煉,也是高齡社會的下一個護國神山。
白皮書分析美、澳、法、英、星、日等國經驗,發現多數國家皆透過專法或指引定義「在宅住院」,並採「比照住院」支付模式。例如,美國以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支援居家急性照護;英國由國民保健署推動「虛擬病房」,以遠端監測與視訊照護取代部分住院服務。相較之下,台灣雖有試辦計畫,仍缺乏依病情複雜度區分的差異化給付,難以激勵院所投入。
雙和醫院主任徐嘉鴻指出,醫療需求增速已超過人力成長,目前在宅醫療仍被歸為「住院醫療」,無法使用復健、中醫或長照等資源,商業保險理賠也未完全支援,導致民眾意願低,好消息是,金管會與壽險公會已研議「在宅醫療保單」,最快明年上路。
他還說,法規落後也是關鍵瓶頸,像是行動式X光機受限於資格、通訊診療仍要求醫師在院內執行;資訊平台不互通、虛擬健保卡操作不易,也增加基層負擔,導致醫療要走出醫院,制度卻還困在院內。
資策會副所長鄒宗萱指出,「在宅醫療」定義未明確,支付制度也未反映隱性成本,讓第一線醫護缺乏誘因。
精策會理事長黃實宏表示,在宅醫療是高齡社會醫療轉型的必然方向,既符合人性,也可以減輕醫護壓力,國內制度還在起步階段,其中資訊安全、支付制度與法規鬆綁等議題,都是必須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