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昨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發表「在宅醫療白皮書」。(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隨著高齡化加劇、醫療人力吃緊、健保與長照資源拉扯,醫療樣貌正從「進醫院」轉為「醫療進家門」。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昨與台灣精準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發表「在宅醫療白皮書」,指出台灣在法制定義、支付制度與資訊整合三面向仍有缺口,呼籲儘速釐清定位、建立誘因與法規配套,才能支撐高齡社會的照護需求。

資策會所長王勁力表示,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與多重共病成常態,若仍以「送病人進醫院」為主要模式,體系終將難以負荷。行政院規劃自2026年起推動「在宅醫療科技政策」,結合AI與遠距技術延伸服務至家庭與社區,不只是服務轉型,更是科技與法制整合的重要試煉,也是高齡社會的下一個護國神山。

白皮書分析美、澳、法、英、星、日等國經驗,發現多數國家皆透過專法或指引定義「在宅住院」,並採「比照住院」支付模式。例如,美國以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支援居家急性照護;英國由國民保健署推動「虛擬病房」,以遠端監測與視訊照護取代部分住院服務。相較之下,台灣雖有試辦計畫,仍缺乏依病情複雜度區分的差異化給付,難以激勵院所投入。

雙和醫院主任徐嘉鴻指出,醫療需求增速已超過人力成長,目前在宅醫療仍被歸為「住院醫療」,無法使用復健、中醫或長照等資源,商業保險理賠也未完全支援,導致民眾意願低,好消息是,金管會與壽險公會已研議「在宅醫療保單」,最快明年上路。

他還說,法規落後也是關鍵瓶頸,像是行動式X光機受限於資格、通訊診療仍要求醫師在院內執行;資訊平台不互通、虛擬健保卡操作不易,也增加基層負擔,導致醫療要走出醫院,制度卻還困在院內。

資策會副所長鄒宗萱指出,「在宅醫療」定義未明確,支付制度也未反映隱性成本,讓第一線醫護缺乏誘因。

精策會理事長黃實宏表示,在宅醫療是高齡社會醫療轉型的必然方向,既符合人性,也可以減輕醫護壓力,國內制度還在起步階段,其中資訊安全、支付制度與法規鬆綁等議題,都是必須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創新聞 記者陳聖璋/台南報導】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日前公布「2026全球最佳智慧醫院」,前350名醫院中,台灣共有13家醫院進榜,成大醫院連續兩年入選,象徵國際對成大醫院智慧醫療成果的高度肯定。

「這項殊榮是成大醫院長年持續投入創新研發與臨床實踐的成果展現」,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特別感謝國科會、衛福部等公部門,長期的指導與支持,為智慧醫療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成大醫院與成功大學的深厚校院合作,學術研究的創新能量得以無縫轉化為臨床應用。

此外,藉由與國內外產業夥伴的緊密鏈結,共同推動智慧醫療的研發與商業化,實現智慧醫療產學研合作生態系。成大醫院將持續以「成為智慧醫療研發、驗證、應用的樞紐」為目標,提供民眾更優質、安全、可近性高的醫療服務。

「智慧醫院的願景不僅是導入新科技,更在於如何透過創新方法,持續提升醫療品質與可近性」李經維指出,近年來,院內積極建構接軌國際標準的醫療資料架構,確保數據的互通性與安全性;推動AI於臨床場域的深度應用,例如智慧輔助診斷系統,能更精準分析醫學影像;智慧排班系統,有效優化醫護人力配置;並結合自動化科技加速臨床流程,大幅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更專注於病患照護,全面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除了技術創新,成大醫院亦重視國際交流與成果分享,院內團隊積極參與全球智慧醫療論壇與研討會,向全球展示智慧醫療的成功經驗,同時汲取各地的最新趨勢,持續精進服務模式。透過成果的交流與擴散,成大醫院希望將智慧醫療的價值推廣至更廣泛的醫療場域,造福更多病患。

「智慧醫療的發展不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李經維強調,成大醫院將持續呼應國家「健康台灣」政策,以智慧醫療作為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高齡化社會挑戰的關鍵手段。同時推動「智慧化無牆醫院」的願景,打破實體界限,將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與居家,讓每位民眾都能享受到可近、可負擔的智慧醫療。

展望未來,成大醫院將持續發揮創新精神,深化跨領域合作,讓智慧醫療不僅是國際的驕傲,更落實於每一位病人的日常醫療照護中,實現智慧醫療真正的價值與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10/22 18:14(10/22 19:46 更新)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建構全球規模最大的漢人精準醫療研究族群,並結合基因及臨床資料,發展出多種疾病風險評估方法,台灣團隊發表2篇相關論文,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圖為中央研究院及16個醫療體系代表22日於發表會合影。(中研院提供)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傳真 114年10月22日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2日電)台灣精準醫療計畫建構全球規模最大的漢人精準醫療研究族群,並結合基因及臨床資料,發展出多種疾病風險評估方法,台灣團隊發表2篇相關論文,登上國際期刊「自然」。

由中央研究院領銜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與全台16個醫療體系共33家醫院合作,招募逾50萬名研究參與者,打造全球針對漢人族群的最大型基因與臨床資料庫,並成功開發出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等多項疾病的風險預測指標。

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團隊發表2篇重要論文,第1篇介紹如何建立一項涵蓋50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及系統性收集醫療紀錄與基因資料,第2篇則展現如何運用生醫大數據分析,發展出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2篇同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

中研院表示,研究團隊以專為台灣人口設計的基因型鑑定晶片,支援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表型關聯研究(PheWAS)與多基因風險評分(PRS),探索基因序列的多樣性與疾病的關聯性,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成功建立105種複雜疾病的風險預測模型。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模型在漢人族群中的預測效果顯著優於歐洲團隊建立的模型,展現TPMI研究成果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的重大價值。

研究結果也顯示,許多疾病在DNA序列變異層面具有高度關聯性,並可歸納為三大群集,包括心血管與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自體免疫與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紅斑性狼瘡、牛皮癬等),以及腎臟代謝疾病(如痛風與慢性腎病)。

研究團隊指出,這樣的發現不僅有助醫師更早辨識潛在高風險族群,並可發展跨疾病的預防策略,未來也期盼基因資訊與疾病的關聯未來能納入全民健康管理,促使醫療照護的重心由疾病治療往前移至預測與預防,以期降低慢性病與癌症的醫療與社會成本。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過去全球精準醫療的基礎資料多來自歐美族群,TPMI建立台灣的疾病研究大族群及數據,讓世界了解漢人族群的基因特色與疾病的關聯。這不只是科研突破,更是公共健康的里程碑。

創始計畫主持人、中研院院士郭沛恩表示,TPMI的成果展現台灣在人類基因體學與精準醫療領域的重要突破,不僅為台灣民眾建立更準確的疾病風險預測指標,也為全球15億華人的健康照護奠定基礎,TPMI提供一套可被其他族群複製的研究藍圖,尤其是在精準醫療世代代表性不足的族群,對於全球醫療公平性的推動有重要貢獻。(編輯:李亨山)114102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