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國健署分享,冬瓜含水量極高,還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資料照)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熱的夏天想要消暑,除了冷飲、冰品外,不妨來點健康、天然的食材冬瓜。國民健康署於臉書專頁「食在好健康」發文指出,冬瓜含水量極高,不僅能補水、補足電解質,還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健康。

國健署分享,冬瓜雖然名字有「冬」,但它其實是夏天盛產的蔬菜。因為耐儲存產季長,只要沒有損傷或病蟲害,可以一路從夏天存放到冬天,所以叫冬瓜。

冬瓜3大營養價值

●含水量高達94.1%,清爽又補水。

●含鉀離子,可補充夏天流汗流失的電解質。

●含有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

冬瓜料理多元 製成茶飲注意糖量

國健署表示,冬瓜料理方式多元,能做出像是冬瓜排骨湯、炒冬瓜等清爽家常菜;而冬瓜茶更是經典的消暑飲品。但國健署提醒,市售冬瓜茶常會添加精製糖,雖然好喝,卻容易不小心攝取過量糖分。

國健署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照每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來計算,精製糖應不可攝取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也就是200大卡,換算糖量即為50公克(約10顆方糖)。因此,建議民眾減少飲用或是自行製作,降低糖量。

夏日消暑食材除了冬瓜外,國健署也補充了一些含水量高的蔬菜,例如黃瓜、萵苣、絲瓜、大番茄、苦瓜,它們水分含量甚至比西瓜、水梨還要高。

國健署列出夏季含水量由高到低的蔬果。(圖取自食在好健康臉書)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代理市長邱臣遠(右5)、竹市警察局長許頌嘉(右4)和獲得有獎徵答的學生們合影。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暑期青春專案啟動!新竹市警察局今(7/5)日攜手建華里、衛生局、教育處、少輔會在建華市民活動中心辦理「反毒天使培訓營」,代理市長邱臣遠到場參與,展現對反毒工作的推動與重視。邱代理市長表示,推動反毒工作刻不容緩,竹市府非常重視學生身心健康議題及青少年毒品危害防制工作,為了讓孩子在竹市健康快樂的成長,已透過警政、教育、衛政、社政等單位與民間密切合作,持續精進毒品防制工作,強化社區安全防護網,期許透過大家攜手共同反毒,讓竹市成為「無毒校園、無毒社區、無毒人生」的幸福城市。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 竹市反毒天使培訓營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代理市長邱臣遠(前排左3)、竹市警察局長許頌嘉(前排左2)和與會貴賓及學生們一同合影。

邱代理市長指出,此次「反毒天使培訓營」特別邀請國內知名反毒防愛滋「紅絲帶基金會」專業講師團隊介紹新興毒品,並邀請更生人現身說法展示擬真毒品,透過設計結合生活情境的桌遊遊戲,以活潑有趣的方式引導學員辨識危險情境及學習如何拒絕毒品邀約,從互動體驗中深化反毒觀念,提升面對誘惑時的應對能力。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 竹市反毒天使培訓營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代理市長邱臣遠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邱代理市長說,新興毒品會偽裝成零食、咖啡包、可愛公仔造型「依托咪酯類」毒物電子煙等,容易讓學生降低戒心,一不小心誤食、誤吸,將造成身心巨大的傷害。他提醒同學們一定要提高警覺,拒絕誘惑及被害,並以反毒有獎徵答方式與學生互動,學生舉手答題非常踴躍,現場氣氛熱烈,學習到許多反毒法令知識,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 竹市反毒天使培訓營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竹市警察局長許頌嘉(左1)陪同代理市長邱臣遠(左2)一同了解偽裝的新興毒品。

警察局表示,暑期青春專案正式啟動,警察局已針對毒品、幫派組織、詐欺、性暴力等犯罪積極查緝,並強力掃蕩毒品源頭,防制毒品侵入校園,維護優質生活環境。透過今日反毒天使培訓營犯罪預防宣導活動,希望家長與孩子都能正視毒品的問題,共同將反毒意識推廣至校園及社區,並鼓勵孩子多從事正當休閒活動,遠離毒品誘惑及危害。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 竹市反毒天使培訓營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竹市府相關單位在現場向學生們宣導遠離菸酒檳榔。

警察局指出,今年暑假警察局辦理一系列健康休閒活動,包含波麗士盃3對3籃球PK賽、風一夏帆船體驗營、反毒天使培訓營、射箭育樂營、滑板體驗營、創意著色接力賽等,歡迎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與,讓孩子遠離毒品、幫派組織、詐欺、性剝削等危害,並建立孩子對網路安全及個人性私密影像安全的保護觀念,歡度平安快樂的暑假。

青春不毒行、健康向前行 竹市反毒天使培訓營鼓勵孩子勇敢向毒品說不

▲竹市警察局跨機關合辦「反毒天使培訓營」,現場宣導拒絕毒品誘惑並展示偽裝的新興毒品。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期高溫炎熱,不少人的情緒大受影響。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PhotoAC)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氣溫頻創新高,不少人心浮氣躁;國外有研究發現,高溫時期,車禍等意外特別多。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上確實遇過有工程師在夏季特別容易思緒混亂,情緒暴躁;同時提供夏季護腦10招。

楊聰財於部落格分享一個案例:一名年輕工程師阿華(化名)習慣下班後就去戶外籃球場打球。最近幾天,他發現打完球後感到精疲力盡,頭痛欲裂。工作上,面對複雜的程式碼,他感覺自己的大腦像一團漿糊,思緒混亂,常常忘記剛剛看過的部分,導致工作進度緩慢,壓力倍增。情緒也變得異常暴躁,對同事的玩笑也顯得不耐煩。察覺異狀後,他要求自己一天喝3公升的水,暫時不打籃球,改為到室內游泳,同時開始冥想,積極改善與同時的交流與互動。很快地睡眠品質提高,思緒更清明。

楊聰財提出10點在夏季保護大腦與情緒的建議:

1.充足水分,電解質不失衡:每天飲用2.5-3公升水,少量多次,必要時補充電解質,避免脫水對大腦功能造成損害。

2.智慧降溫,環境宜人:維持室內涼爽(攝氏25度到27度),外出做好防曬,善用物理降溫方式(濕毛巾、冷水沖手腕),為大腦創造舒適的外部環境。

3.均衡飲食,腦部滋養: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蔬果)和Omega-3脂肪酸(深海魚)的食物,清淡易消化,減少大腦負擔。

4.規律作息,品質睡眠:確保充足睡眠,高溫下更需注意睡眠環境的舒適度,午休有助於恢復腦力。

5.適度運動,釋放壓力:選擇涼爽時段或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太極拳,促進腦內啡分泌,緩解身心壓力。

6.專念、正念冥想,情緒平穩:練習深呼吸、冥想,提升情緒覺察與管理能力,減少高溫帶來的煩躁與焦慮。

7.社交連結,情感支持:維持與親友的連結,參與社群活動,避免孤獨感,增強心理韌性。

8.親近自然,心靈滋養:在涼爽時段享受大自然,或在家中擺放綠植,感受自然的療癒力量。

9.任務分解,思緒清晰:高溫下避免一次處理過多複雜任務,將任務分解,分段完成,保持思緒清晰。

10.尋求專業,不懼求助:遇嚴重不適,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層面,應及時尋求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

楊聰財表示,高溫對我們的腦力與腦部健康確實構成挑戰。然而,這篇文章希望傳達的訊息是,我們並非束手無策。透過理性地理解高溫對大腦的影響機制,並感性地關懷自身的身心需求,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兼顧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多面向的策略,化解夏日炎熱帶來的負面衝擊。從補充水分到均衡飲食,從情緒管理到社交連結,從親近自然到尋求內在平靜,每一個細微的改變,都能為我們的大腦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分享「安心睡」的食物組合:香蕉+堅果、無糖豆漿/熱牛奶、優格+1小匙蜂蜜、地瓜泥/燕麥粥、全麥餅乾+芝麻醬/花生醬;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明明快睡了,肚子卻咕嚕作響,該不該吃?營養師王證瑋表示,適當的睡前點心,不但不會傷身,反而能幫助放鬆、助眠與穩定血糖,並分享5組能「安心睡」的食物組合:香蕉+堅果、無糖豆漿/熱牛奶、優格+1小匙蜂蜜、地瓜泥/燕麥粥、全麥餅乾+芝麻醬/花生醬。

王證瑋在臉書專頁「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指出,睡前點心的重點在於吃得對、吃得巧、吃得剛剛好,以下宵夜組合既不會讓你發胖、也不會干擾睡眠,同時提醒,若宵夜成為習慣,建議調整晚餐份量與營養分布,減少深夜飢餓感。

睡前安心吃的食物組合

●香蕉+堅果:鎂與色胺酸助眠組合,鎂能放鬆肌肉、安定神經,色胺酸則幫助製造血清素,有助進入熟睡期。

●無糖豆漿/熱牛奶:溫潤安神的液體選擇,豆漿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色胺酸;牛奶中的鈣也有穩定神經效果。

●優格+1小匙蜂蜜:腸道與睡眠的雙重照顧,優格提供益菌與蛋白質,蜂蜜微量葡萄糖可協助大腦釋放褪黑激素。

●地瓜泥/燕麥粥:暖胃又穩定血糖的小澱粉,小份量的複合碳水可避免飢餓感,且也不易囤積脂肪。

●全麥餅乾+芝麻醬/花生醬:少量油脂增加飽足感,芝麻與堅果醬富含優質脂肪與鈣,搭配低糖餅乾能避免空腹入睡的焦躁感。

王證瑋說,睡前點心以100-200大卡為宜,避免攝取過多導致腸胃負擔,且避免高糖、高鹽、高油炸食品,這類宵夜會增加腸胃負擔與影響睡眠品質。在一天結束之前,給自己一點溫暖、無負擔的小小補給,既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也能安穩入夢,不再因為餓醒而翻來覆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脊椎外科醫師表示,神經沾黏會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居易談一個個案:一名30多歲的人因為腰椎椎間盤破裂,壓迫神經,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嚴重到難以睡眠,不得不進行第二次的腰椎開刀。然因為這是第二次手術,最大的風險視神經沾黏。「脊椎外科醫師口中常常說的神經沾黏,確實會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因此第二次手術需要更有經驗、更小心、更仔細,才有辦法確實做好神經減壓,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而不傷到神經。」

李居易在「神經外科 疼痛專科 李居易醫師」表示,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腰椎椎間盤破裂壓迫神經,產生嚴重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痛到沒辦法睡覺,沒辦法正常坐著、站立、走路。在家躺了一個多月,最後決定開刀。

但李居易說明,這是他第二次腰椎開刀了。五年前,因為同一節腰椎椎間盤破裂,開過一次傳統手術,在他背上留下長長的傷口。這次決定用微創的顯微鏡手術,傷口只有本來的不到三分之一,但這次手術最大的風險是來自於第一次手術後的神經沾黏。

李居易說明,只要有手術過,難免都會沾黏,且沾黏後的神經非常難以分辨,會和旁邊的沾黏組織還有椎間盤黏在一起,一不小心拉扯就可能讓神經受損,也可能讓硬脊膜破裂導致腦脊髓液外漏,增加神經受損,神經感染的風險。

脊椎外科醫師口中常常說的神經沾黏,確實會大幅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因此第二次手術需要更有經驗、更小心、更仔細,才有辦法確實做好神經減壓,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而不傷到神經。

李居易最後表示,幸好當事人的手術過程順利,「移除了大量破裂的椎間盤,沒有傷到神經根。病人術後疼痛也大幅改善,開心的出院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教育部評選「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獲得特優。圖為台南市舉辦「健康我最行」闖關活動,師生、親子一同學習。(教育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評選「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獲特優,結合公部門與民間的力量,例如讓牙醫師到學校教牙齒保健知識、用密室逃脫宣導菸害防制。

教育部五日指出,「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透過學校、家庭、社區結盟,讓親師生對健康議題有更普遍的了解,進而提升健康素養、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

獲得「特優獎」的台北市整合跨局處資源,並與醫療院所合作,透過愛眼護照、親職講座、口腔檢查及牙醫師塗氟等措施,提升親師生視力保健素養,並降低學生蛀牙率。

同樣獲得特優的新北市,攜手大專校院以AI機器人密室逃脫情境融入校園電子煙防制創新教學;嘉義縣結合牙醫師、藥師公會、醫院、衛生局,運用行動醫療車送愛到山區偏遠學校,提供健康資源及師生照護。

台南市則是推動健康護照,搭配點數獎勵機制,鼓勵學生規律運動,並在偏鄉學校設置牙科診療椅,發展豐富多元的特色活動,強化健康行動力。

教育部期盼透過健康促進計畫,讓校園與家庭、社區緊密連結,共同打造健康支持性環境,讓健康成為生活日常。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專家認為,學習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判斷那些任務可以交給AI處理,哪些事情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樣重要;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吳柏軒/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自ChatGPT問世近3年來,人工智慧(AI)對學習的影響備受爭議,多數人擔心使用AI會導致批判性思考能力下降,甚至認為過早開始使用AI工具,可能無法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不過澳洲南澳大學的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AI類似於當年計算機問世初期,教育界尚未即時調整評量方式,導致工具被誤解或低估。學習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判斷那些任務可以交給AI處理,哪些事情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樣重要。

The Conversation》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項針對使用ChatGPT、搜尋引擎、自己的大腦撰寫4篇論文的研究,研究進行到第4篇論文時,3組參與者交換任務—原本用AI的參與者改用人腦撰寫,原本用人腦的則首次接觸AI,結果發現使用AI的參與者在腦波活動與語言分析中顯示出較低的認知參與度,且對自己寫過的內容回憶較差。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長期使用AI導致使用者累積認知債務,不過也提到只有18名參與者(1組6名)完成第4次實驗,因此實驗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南澳大學教育未來研究中心學習變革與複雜性中心副教授兼副主任維托米爾·科瓦諾維奇(音譯,Vitomir Kovanovic)、發展講師麗貝卡·馬羅尼(音譯,Rebecca Marrone)則認為,這項結果來自於實驗的特殊設計,前3次實驗大腦組的神經連結變化讓他們更加熟悉流程,這稱為「熟悉效應」,而當AI組終於有機會動人腦,卻只做了1次任務,因此他們無法匹敵人腦組。

科瓦諾維奇與馬羅尼認為,AI的出現帶來的改變,就像當初計算機改變動手算一樣,AI應該能幫助我們達成過往難以完成的任務,但仍需人類進行高參與程度。與其擔心AI讓人變笨,不如訓練學生如何聰明地運用AI,才能避免認知怠惰,並真正培養今後所需的思考力與判斷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7月03日訊】腦霧、健忘、反應慢?生活5大毒源+排毒食物你一定要知道!【神經內科醫師 陳惠萱|健康1+1 JoJo】

腦霧、健忘、腦袋遲鈍,日常生活中哪些潛藏危機,正悄悄影響你我的大腦健康???

專家公開5類超強排毒食物,例如大蒜、黑木耳、海藻等,幫助體內螯合重金屬、促進代謝排出。現在就從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遠離毒害、重啟清晰思緒與健康活力!

【今日專家】
陳惠萱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暨輔助醫學中心〉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博士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輔助醫學醫學會〉理事
+〈輔助醫學漢方草本芳香療法委員會〉召集人
+〈功能醫學臨床培訓 IFECP〉認證醫師
+〈美國NAHA level 2〉國際芳療師
+ FB粉絲頁〈診間的美日聊療-陳惠萱醫師〉

【時間】
美東時間早上9點:7/5 週六 9:00am
中港台時間晚上9點:7/5 週六 9:00pm

(責任編輯:李紅)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25/07/02/a104000281.html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表示,照骨齡可以預測孩子的身高,但並非鐵口直斷,通常會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示意圖。(圖取自pexels)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暑假到了,很多家長會帶孩子照骨齡,除了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進度以外,更想知道孩子大概會多高。美迪大直婦產科診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臨床上會參考統計資料,只要用孩子目前的身高,乘上對應的「成長百分比」,就能簡單算出預期的成年身高範圍,不過這並非鐵口直斷,通常會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

陳奕成在臉書專頁「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說明,骨齡檢查代表的是孩子的發育程度,有些孩子10歲,但骨齡檢查發現手掌骨有12歲的成熟度,就會說小朋友發育太快;相對的,也有些孩子一樣是10歲,但骨齡檢查發現手掌骨只有8歲的成熟度,就會認為小朋友的發育有遲緩的現象。

陳奕成指出,孩子長高主要靠的是骨頭末端的「生長板」。但是生長板會隨著發育的進展逐漸關閉,生長板一旦關閉,就代表身高不會再顯著增加,也代表孩子的成長已經接近尾聲。因此骨齡檢查結果越成熟→生長板越接近關閉→孩子長高的時間就越少;骨齡檢查結果越年輕→生長板越還不會關閉→剩餘成長空間越多。

陳奕成舉例,假設一個10歲的男孩,骨齡檢查結果是9歲,上面提到的資料告訴我們:9歲骨齡的男孩還有25%身高可以生長,如果他現在身高量起來有140公分,代表將來有機會長到約186公分(140÷ 0.75=186)。

陳奕成說,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預測值和實際成人身高,通常還是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尤其像是某些特殊成長情況的孩子,比如之前提到很多的SGA(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寶寶,骨齡的預測結果可能就有更大的誤差。因此他通常會結合孩子的整體狀況,包括成長曲線、父母身高、內分泌功能等,一起做出更完整的評估和判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表示,建議用流動水清洗蔬果,表面粗糙可使用軟毛刷,且不應使用清潔劑清洗。(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一篇關於蔬果安全的網路文章在癌症病友圈中廣為流傳,引發不少人對蔬果產生恐慌,甚至擔心蔬果是否還能繼續食用。對此,營養師陳冠蓉提醒,不要因為一篇文章就對蔬果心生恐懼。挑選時優先選購當季、有機認證的蔬果、多攝取芽苗類蔬菜;用流動水清洗蔬果,表面粗糙可使用軟毛刷,且不建議使用清潔劑清洗。

陳冠蓉於臉書「蓉媽咪營養師健康寶典」發文指出,蔬果攝取對身體有多方面好處,包含:

●抗老、抗發炎

●調整腸道機能

●抗癌、防癌

●健康減重

陳冠蓉提供以下3點聰明挑選蔬果的建議:

1.優先選購當季、在地農產品:不僅較少依賴化學農藥或肥料,風味與營養也更佳。

2.選擇有機或產銷履歷認證蔬果:來源清楚、風險較低。

3.多攝取芽苗類蔬菜:如三日苗、紫高麗菜苗等,氣味特殊蟲害少,農藥使用也相對少,營養密度高,富含抗發炎植化素如「蘿蔔硫素」。

營養師表示,蔬果攝取對身體有多方面好處,包含:抗老、抗發炎、調整腸道機能、抗癌、防癌、健康減重。(圖取自freepik)

陳冠蓉分享,正確的蔬果清洗方式,依照美國 FDA與台灣食藥署建議:

●流動清水沖洗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

●不建議使用洗碗精或消毒水,避免吃進不必要的化學殘留。

●表面粗糙的蔬果,可輔以軟毛蔬果刷進行清潔。

陳冠蓉強調:「聰明挑選、清洗得當,蔬果仍然是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呼籲民眾不要因網路傳言而恐慌,反而忽略蔬果對健康的正面幫助,建議「餐餐都要吃蔬果」,從日常中打造健康體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