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歡喝中藥進補,然若未正確食用,效果大打折扣。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喜歡喝中藥,以為能滋補身體,卻造成更嚴重的過敏!這是為什麼呢?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若你以為天天喝中藥,就能免疫力加滿,其實可能只是讓你體內更混亂!
周宗翰在臉書粉專「西醫難解中醫有方 鳴大夫周宗翰醫師 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分享,到底為什麼喝了還是容易感冒、疲累、過敏?因為問題根本沒對準,體質亂了套,水藥喝再多都像在打靶卻沒對到靶心。「補藥灌滿,不如補對重點!」
喝藥前,先搞懂自己的體質:別急著進補,一補錯就白喝,還可能讓身體更亂!
●水藥不是萬靈丹:體質沒搞清楚,補進去的只是熱鬧,不是療效。
●中藥不是能量飲:不是今天吞了,明天就變超人。靠量堆,撐不出健康。
該怎麼用中醫調體質、提升免疫力?周宗翰表示,中醫會根據你當下的體質、生活習慣與症狀,判斷你是哪一種「免疫差」的類型,然後對症下藥:
氣虛型:整天累、動一下就喘,還超容易感冒
●飲食調養:黃耆、人參、黨參煮雞湯,或每天喝杯紅棗黃耆茶,都能慢慢補回來。
●生活搭配:少熬夜、多午休,別硬撐,動一動但別過頭,留點氣給免疫系統用!
陰虛型:嘴破、火氣大、晚上睡不好,手腳還會熱熱的
●飲食調養:百合、麥門冬、銀耳燉梨、蓮子湯這類「加濕降火」的食材很適合你。
●生活搭配: 少吃烤炸辣、別追劇到半夜,睡前泡個腳、聽點白噪音,有助入眠也降火氣。
脾虛濕重型:一吃就脹、一冷就拉、臉腫腫身體重重
●飲食調養: 四神湯(蓮子、茯苓、芡實、山藥)、炒薏仁、赤小豆湯,有助祛濕顧脾。
●生活搭配:不要邊吃邊滑手機,早餐一定要吃熱的,冰品、手搖飲先停個半個月看看。
●肝鬱型:壓力大、悶悶不樂、胸口悶、睡眠差
●飲食調養:玫瑰花茶、疏肝理氣的香附、佛手或陳皮煮茶水,幫你解鬱又醒腦。
●生活搭配:多走路曬太陽,寫日記、跳舞、運動流汗,讓情緒有出口,不要硬吞。
周宗翰表示,中醫師的角色,就是幫你看懂你現在的狀態,調出屬於你自己的復原節奏,不是亂補一通!調體質、補免疫,別再自己亂喝。找中醫,喝對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