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宵夜來點開心果 美研究:腸道菌種蓋健康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美國研究發現,選擇開心果當宵夜,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長遠來看有望減緩第二型糖尿病的進展,或降低全身性發炎;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全台灣目前約有500多萬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階段,而美國約有1/3人口患有前期糖尿病,而其中多數人最終會發展為第2型糖尿病,目前針對改善糖尿病症狀的食療還有限,但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選擇開心果當宵夜,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長遠來看有望減緩第2型糖尿病的進展,或降低全身性發炎,發表於《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研究指出,將傳統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睡前點心替換為開心果,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研究團隊過去也曾發現,開心果對血糖的影響與攝取15-30克碳水化合物相似。主導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營養科學副教授克莉絲蒂娜·彼得森(音譯,Kristina Petersen)認為,儘管潛在治療意義尚不明確,但對於那些正在努力改善代謝健康的人來說,它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第一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泰倫斯·萊利(音譯,Terrence Riley)表示,對前期糖尿病患者來說,一般建議在晚上食用15-30克的碳水化合物作為點心,來幫助調節夜間及清晨的血糖,例如1-2片的全麥麵包。

而研究團隊觀察到,受試者每晚食用約56公克的開心果、連續12週後,其糞便中的腸道菌群組成與食用傳統碳水化合物點心者顯著不同,有些菌種被認為是對健康有益的,例如丁酸,是結腸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有助於維持腸道屏障功能並支持抗發炎機制。

彼得森進一步指出,食用開心果的受試者,其體內某些與代謝不良有關的菌群也出現減少。像Blautia hydrogenotrophica(一種會產生對腎與心臟不利代謝產物的腸道菌),在開心果飲食後其數量減少;Eubacterium flavonifractor(能分解開心果等食物中抗氧化成分的細菌)其數量也明顯降低。不過研究團隊也表示,仍需更多研究釐清這些菌相變化是否能真正延緩糖尿病發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