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調皮?9%學齡兒過動「僅1%接受治療」 醫籲:家庭、學校、醫療缺一不可 – 華視新聞網


(圖/恩主公醫院)

武廷融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我們與惡的距離II》近日播出引發話題,劇中胡冠駿一角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而在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而強化「家庭-學校-醫療」三方支持系統才能幫助穩定孩子的狀況,「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讓每一次發現,都成為孩子翻轉人生的起點。」

好動還是過動?台灣學齡兒童ADHD「接受治療僅1%」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數據顯示,台灣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ADHD盛行率高達9.02%,但獲得正式診斷者僅佔1.62%,接受完整治療者更不到1%。衛福部研究顯示ADHD兒童在物質使用、焦慮、憂鬱、學習障礙、事故傷害發生、死亡率、行為規範障礙七種狀況發生的風險會增加,同時ADHD的治療改善率達8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守護孩子未來的關鍵。

不過有許多家長與老師難以分辨孩子是ADHD還是只是比較好動,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診斷ADHD須從「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做比較,並觀察是否長期在多個情境中都出現問題。醫師舉例,像拿年齡差距大的兄弟,或女孩和男孩之間來比較都是錯誤的,蔡芳茹建議家長可透過SNAP-IV篩檢問卷進行初步篩檢,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困難、課業退步或人際衝突,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治。

ADHD常伴3大障礙! 早期介入治療成效佳

蔡芳茹指出,雖然ADHD的黃金治療期常被劃在6歲或12歲以前,但臨床經驗顯示,「任何時候只要開始治療,都還來得及改善。」蔡芳茹表示,年齡越小,腦部可塑性越高,治療成效越顯著;但即便是青少年或成人,只要透過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及心理諮商輔導,仍能因治療而減少ADHD的核心症狀、改善患者職業、社會及生活功能。

而ADHD常伴隨學習障礙(學障)、情緒障礙(情障)以及品行障礙,有些ADHD患者可能會出現書寫困難、閱讀障礙、數理理解障礙等,需要學校教學資源幫助。而有些患者則是因長期壓力或人際互動被誤解,因而產生焦慮、退縮、自我否定,罹患焦慮或憂鬱症狀,需和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進行諮商輔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逃學逃家、違反校規班規、說謊、偷竊等行為問題,就須法治教育與行為治療,讓患者了解社會及學校規範。

醫曝「藥物只是輔助」 家庭支持鼓勵是重點

「我們不是只看孩子有沒有過動,而是要看背後的原因、功能受損程度與合併症狀」,蔡芳茹提及,當父母對ADHD認知、治療態度與未來期望不同時,常會產生對立或互相責怪,對孩子造成巨大壓力。而醫師通常會從願意配合的家庭成員開始,並逐步拉近全家對孩子狀況的共識。透過建立共識、提供衛教資訊、鼓勵參加家長支持團體等方式,協助家庭理解ADHD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調,需要醫療與教育資源共同介入,也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支持鼓勵。

但有不少家長一樣對ADHD藥物有顧慮,擔心成癮或影響發展。蔡芳茹說明,目前台灣常用藥物多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已累積數十年臨床使用經驗,常見副作用如食慾減退、失眠,大多可透過劑量調整或服藥時機改善。「ADHD藥物通常6歲以上才會開始考慮使用藥物」,蔡芳茹表示,年齡太小的兒童,如幼兒園階段,通常會先以行為介入與親職訓練為主;而學齡兒童開始上學後,若症狀嚴重影響學習與社交,就會評估是否需藥物協助穩定注意力與自我控制。她同時指出,「藥物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發展設定目標,並結合行為療法、心理輔導、家庭合作,才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圖/恩主公醫院)

 

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評估門診 「接住」每一個孩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篩檢後若有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將轉介至各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完整的發展性功能檢查。而恩主公醫院也提供6歲以下兒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由兒童心智科、復健科、兒童神經科與耳鼻喉科學等跨科團隊專業共同評估,針對語言發展、認知發展、肢體動作、感覺統合、人際互動、情緒發展等面向進行全面性觀察與診斷。若符合早療資格,可轉介至早療中心,安排語言、職能、物理治療及感覺統合等團體課程。6歲以上兒童則可由精神科與復健科協同診療,針對注意力、學習與情緒提供長期追蹤及治療,設定具體治療目標,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或合併藥物治療。

蔡芳茹強調,對於ADHD的治療,需要強化「家庭-學校-醫療」三方支持系統,除家長配合,鼓勵老師和醫療人員可以有交流,才能幫助穩定孩子的狀況。恩主公醫院透過跨專業團隊與完整早療資源,持續接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讓每一次發現,都成為孩子翻轉人生的起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基隆特搜跨域聯訓 醫療團隊首度實戰救援展現專業韌性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

提升臨床決策品質的 CQL | CIO Taiwan

醫療AI國家隊來了!工研院揪團成立「MedBobi 2.0」平台,為何它能解放醫師的雙眼? | 數位時代 | LIN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