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臺灣各大醫院面臨人力吃緊、醫護過勞的挑戰。當多數醫院忙著升級硬體、強化防疫時,奇美醫院卻選擇走一條「以人為本」的智慧化道路,透過AI,讓醫療更有溫度。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教學部部長廖家德指出:「疫情那幾年,醫護人員的疲勞幾乎到了臨界點,我們開始思考,AI除了能提升效率外,能不能真正減輕臨床醫護的負擔?」於是,奇美醫院「以病人為中心,以同仁為優先」,跨職類共創出「A+臨床智慧導航(HIS Copilot跟A+巡房大聯盟)」。
以同仁為優先:從「痛點」出發的AI革命
在傳統醫院裡,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常各自使用不同資訊系統,資料無法整合,光是開啟病歷、查找檢查報告就要花上好幾分鐘。奇美醫院選擇跳脫這種「系統孤島」,打造出能在3秒內整合15個核心子系統的智慧平臺。
「我們的AI系統不是完全外包給外部廠商做的,而是由內部資訊人員、醫師、護理師、藥師等同仁親自參與發想。」廖家德強調,「這樣開發出來的工具,才能真正符合現場需求。」
只要打開「A+臨床智慧導航」,病人的完整病況、檢驗結果、影像報告、治療建議一目了然。AI更能協助摘要病摘、建議後續處置計畫,讓醫護在短時間內掌握病情全貌。
減少文書、增加關懷:AI幫醫護「準時下班」
「很多同仁一開始對AI抱持懷疑,怕效率提升了,工作反而變多。」廖家德說,「但當他們發現AI幫他們省下盯螢幕、打鍵盤、翻找資料的時間,能多陪病人聊幾句、準時下班時,態度就完全改變了。」
奇美醫院發展AI數位工具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降低醫護同仁的工作負荷,避免職業倦怠,提升醫療系統的韌性。根據奇美醫院內部數據,導入AI後,醫師病歷撰寫時間減少 75%(從60分鐘降至15分鐘),護理交班時間縮短50%,藥師每日服務病人數從15人增加到30人,營養師每日節省 200多分鐘作業時間。而這些時間,最終都回到了病人身上,讓病人可以獲得更完善的照護,也讓醫護人員重拾服務的初心。
這套臨床智慧導航系統目前每月使用量超過10萬人次,醫護滲透率達80%,護理人員離職率僅5.6%,不到全國平均的一半。
「我們的初衷很單純,就是讓大家過得好。」廖家德說,「只要同仁留下來,醫療品質自然會提升。」
          
            (相關報導:
            AI醫療大獎》可攜式醫療再進化:「醫咖go」把診間裝進皮箱,把醫師帶進社區
            |
            更多文章
            )
          
        
智慧整合:讓專業團隊「無縫協作」
「A+臨床智慧導航」不僅是單一工具,而是一個多職類的整合平臺。AI能同時協助醫師判斷風險、支援藥師檢測用藥安全、協助營養師掌握最佳衛教內容。
以加護病房智慧巡房系統為例,過去醫護查房要手動查閱多個系統,準備時間動輒半小時,如今透過AI一站式整合,只需10分鐘即可完成完整病人評估,效率提升67%,重症照護決策準確率也提高35%。在藥物安全監控部分,AI能自動偵測過量、交互作用等九大類藥物風險,藥物不良事件減少約30%。
甚至在醫學教育上,AI也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將臨床案例自動轉換為教學題目,醫學生可即時練習模擬國考題,真正實現「床邊即考場」的教學模式,學員專科模擬考通過率從70%提升至85%。

圖說:廖部長提到,未來奇美規劃AI不只成為醫師有效工作工具,更會是醫師職涯規劃、進修建議等等的重要夥伴。
更多新聞請搜尋風傳媒
